在线口才测试
首页
演讲资讯
课程安排
演讲口才
演讲技巧
演讲主持
成功心理
口才训练
妙语赏析
潜能开发
 重庆口才培训   重庆口才训练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沟通技巧 > 正文

教师走进学生心里的策略

文章来源:中国演讲口才网 点击数:1088次 发布时间:2013/12/15 字体:

当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。正确认识他们,理解他们,平等的对待他们,提高教育的针对性,会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,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,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,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,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。”由此可见,沟通是一种艺术,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。

    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,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,很难形成互动,合作的氛围。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,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。那么,面对新课程,教师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呢?

     1、 充分倾注爱心

     面对新课程作为引导者和实施者的教师来说,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给学生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,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,也才能爱学生所爱、想学生所想、急学生所急,把学生的忧虑当自己的忧虑。一旦当学生感悟到老师真诚地热爱他时,就会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,把教师当做最可信赖的人,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,告诉你在他幼小的内心深处的秘密。

     首先,教师热爱学生,关心是起点,也是沟通的基础。这就要求我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学习、生活: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,不管是优等生、中等生、差等生都要一视同仁,尤其是对差生,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。当学生正待奋起的时候,你能送去的及时的微笑;当他们置身迷途的时候,你能够及时给予指点;当他们失群、深感孤独的时候,你能及时给予关心,送区一份温暖;当学生犯了错误,感到内疚的时候,你能给以语重心长、慈母般的劝慰。如果抓住了这些有利的教学时机,只要几句话,几分钟就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,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,收到“心又灵犀一点通”的艺术效果。

     微笑的教育往往比批评效果更好。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,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,脸上常常微笑,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。在教育活动中,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赞美的话语,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、一个会意的微笑,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,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。

     其次,必须尊重和信任每一位。其中,关键的工作是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,睁大眼睛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优点,缤纷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,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每一处错误,决不能“上纲上线”,态度生硬,而更应注意批评的技巧,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,自始至终坚持对学生保持尊重的态度:尊重学生的人格;尊重学生的情感;尊重学生的个性;有礼貌地对待他们,只有这样,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。

     另外,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充分体现出严格要求。严格要求是较之慈祥、和蔼可亲、关心更为深刻的爱,它将为我们合格地、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奠定基础。如果缺乏严格要求,学生就会像一株树苗生出杈枝,不会成材。当然一味的“严”,往往会适得其反,事倍功半。我们应根据的年龄特征、性格特征、心理特征及特殊的环境特点宽严并进,宽容待人,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条件与他们达到心理相容。

     2、学会耐心的倾听

    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法。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,能够把心里的郁闷、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,从而心情舒畅、精神抖擞。在多年的工作中,每当有学生向我倾诉,我都要专心倾听。哪怕一个牢骚满腹、怨气冲天,甚至最难调教的学生,在我耐心的倾听后,常常会被“软化”而变得通情达理。可见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,只要你积极倾听,整个气氛便会缓和。愤怒和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,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,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,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被老师重视和理解,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,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。这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具体的分析,掌握学生思想“疙瘩”的来龙去脉,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。所谓的心灵感化就是真心实意在进行生活上、学习上去关心学生,让他们觉得老师可敬、可信、可亲,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。同他们交谈学习方法,学习技巧。不仅是我教,更注重学生的感受,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,有老师会听,有老师会理解。这样,在良好的心态下,在心灵的感化下,学生的成绩会平稳的走上去。

     3、真正做到理解学生

    真正做到理解学生,要注重调查研究,找到学生问题地症结以后,通过与之谈心,让他们放下包袱,迎头赶上。除理解外,师生之间还要注重平等。构筑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地关系,既有教师地责任,也有学生地责任。单有教师方面是无济于事的。但是,在师生关系这个矛盾统一体中,教师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,起着决定矛盾性质及其变化的关键作用。一般来说,教师的平等意识,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。

理解还要注重心理换位。由于年龄的不同,认识能力的差异,师生之间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容易一致,这是正常的。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而且要把学生的看法摸清楚。我的做法是学生遇到问题,先不要急于去教训学生,而是首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:“假如我是学生,我希望老师对这个问题如何处理。”这就是心理换位。这样做的目的,不是为了迎合学生那些平淡无奇地兴趣,更不是迁就学生地错误观点,而是为了创设更好地教育前提,即理解学生,以便确定用什么方式,从多层次上去对学生进行教育。

     4、 充分展现民主

   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,宜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,对话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,师生应处在同一起跑线上。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,教师必须克服以下心里障碍:首先由所处位置的差异产生的心里障碍。教师的自尊自爱不要“惟我独尊”,为人师表也不要“师道尊严”。在课堂上要注重敢于讲真话,敢于提意见,谈笑风生。

     5、心灵的感化

     所谓的心灵感化就是真心实意在进行生活上、学习上去关心学生,让他们觉得老师可敬、可信、可亲,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。同他们交谈学习方法,学习技巧。不仅是我教,更注重学生的感受,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,有老师会听,有老师会理解。这样,在良好的心态下,在心灵的感化下,学生的成绩会平稳的走上去。

    总之,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。这就需要我们要俯下身看学生,与学生进行“心”与“心”的交流。交流的方法很多,我们只有使用合理的沟通方法,与学生的沟通从外化转到内化,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,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,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,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,帮助他们解决问题,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。
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
更多

扫描微信号即可免费试听口才训练课程

口才微信号关闭